欢迎来到华体会hth·(中国)官方网站!本集团主营纯碱、氯化铵、三聚氰胺、小苏打等产品,欢迎各位前来采购!
行业新闻
深度丨我国纯碱突围战:摆脱“价格陷阱”的关键是什么?
2025-03-28

2025年伊始,化工行业并没有迎来人们期待中的“春风拂面”。相反,纯碱市场依旧低位运行,价格阴晴不定,库存高企,不少企业对新一年的行情判断趋于谨慎。在一些地方,甚至出现了春节前主动减产、检修提前的情况,这在过去几年并不多见。

更微妙的是,行业内部关于“结构重构”与“转型突围”的讨论,变得愈发频繁。从产业大会到区域性沙龙,不再是简单的产销对接,而是开始追问更本质的问题:产能过剩怎么解?绿色转型如何落地?未来增长靠什么拉动?

正是在这样一个略显沉默却暗潮涌动的时间点,一场由某大型纯碱企业牵头举办的闭门会议上,一位企业负责人的一句话引发了现场不小的共鸣——


“纯碱行业,好像正在经历一次静悄悄的洗牌,谁动作慢一点,可能就要被市场边缘化。”

说这话并不夸张!放眼全球,纯碱行业的“变量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产业格局的变化,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,产能优势早已不再是护城河,高质量发展才是新的起跑线。

谁在主导全球纯碱格局的变化?

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《Global Soda Ash Outlook 2024》数据,全球纯碱总产能约为8500万吨,而需求仅在7000万吨左右,过剩产能达到1500万吨,供需矛盾正在恶化。

这样的背景下,全球市场不再只是比拼“谁产得多”,而是比拼“谁跑得稳、谁跑得精”。

在这场竞争中,美国无疑是拥有先手优势的玩家。凭借丰富的Trona天然碱矿储量,美国2023年天然碱产量超过1200万吨,占全球天然碱供应40%以上。怀俄明州Green River一带甚至被称为“天然碱的黄金地带”。图片


与我国氨碱法、联碱法企业相比,美国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低约25%至35%,在碳足迹、环保指标上也远远优于传统工艺。

欧洲则更像一位审慎的老将,不靠资源打天下,而是靠制度。德国、法国等国家普遍采用联碱法,虽然成本略高,但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(EU ETS)的压力下,通过设备升级与工艺优化,取得了显著的能效改善。例如,Solvay集团2022年通过关闭比利时部分老旧产线,实现碳排强度下降18%以上。

这让我们不得不问:我国的纯碱企业,能否在全球变局中稳住阵脚、找到新路径?

国内情况:不缺产能,缺的是效率与结构

根据联合资信、隆众资讯等平台公开数据,截至2024年底,我国纯碱有效产能为3,838万吨,占全球总产能的约45%。表观消费量则为3,181.81万吨,产能利用率约82.9%,产能过剩超过650万吨。

但真正的问题远不止于“多产了一点”。我国纯碱行业的集中度长期偏低,截至2023年底,前五大企业产能占比虽提升至58.47%,但与国际天然碱主导国家如美国(前两家企业市占率超80%)相比,差距依然明显。大量中小企业仍依赖传统氨碱法工艺,单位能耗高、污染重,抗风险能力弱,在价格下行周期中首当其冲。

不过,产业需求结构正在悄然变化。2024年,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玻璃、钠硫电池等下游新兴产业,已拉动国内纯碱新增消费量超110万吨。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突破138万吨。过去更多依赖建筑、玻璃、化肥等传统领域的纯碱行业,正迎来一批“新客户”。

如何突围?路径要务实,脚步要稳健

首先,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依然是绕不开的核心议题。虽然“整合”说了多年,但真要落地并不容易。如今,市场压力或许正是推进的机会窗口。

中盐集团作为典型代表,目前控参股纯碱产能约730万吨,已在华东、西北形成较成熟的协同布局,为产业整合与差异化竞争提供了现实样本。

其次天然碱资源作为“绿色替代路径”正在获得政策加持。天然碱能耗更低、碳排更少,已被列入国家鼓励类投资目录。

在新疆、内蒙古等资源富集区,多项天然碱勘探和前期开发工作正在推进,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,但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不断积累,未来有望形成新的绿色供给能力,为纯碱行业提供更加稳健、低碳的产能支撑。

图片


与此同时结构优化也要从产品端发力。过去行业讲究“吨位产出”,如今更应讲“吨位价值”。在食品添加剂、生物医药、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应用领域,高纯度纯碱仍有较大进口依赖。究其根源,并非原料问题,而是涉及工艺精度、洁净生产、杂质控制等一系列系统环节。企业若能在这类“难做但值得”的领域实现突破,将打开真正的高附加值蓝海。

在生产端,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也正在从概念走向实操。一些企业已启动“产供销研一体化平台”的搭建尝试,从原料采购到客户订单实现链条级数据联动。虽然过程复杂、投资不菲,但在利润摊薄的现实面前,每一点效率提升都是实打实的竞争力积累。

最后,从政策与监管角度来看,建议主管部门在碳排、能耗等关键指标上持续“加码”,但同时避免简单化的“急刹车”清退政策,防止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。

行业协会也应尽快推动更具执行力的标准体系,如产品分级、绿色认证、节能对标等机制,鼓励企业从“价格竞争”转向“综合效能”比拼。

结语:不是行业在求生,而是产业在重构

这一次的调整周期,不只是“价格掉了多少”的简单账,更关乎行业的体质更新与路径重塑。放眼全球,美国靠资源,欧洲靠制度,我们靠什么?

答案或许已经浮出水面:靠结构、靠效率、靠技术,更靠“知止而后定”的冷静判断力。

正如某业内人士在盐业部落社群中交流时所说的那样:“过去我们打的是数量战,现在比的是谁能撑到下一阶段的价值战。”

洗牌已在进行,机会也藏在其中。这不是一句励志鸡汤,而是每一家还在这个行业里深耕的企业,必须自己回答的问题。


纯碱,三聚氰胺,氯化铵
联系电话